“厚壳贻贝的环境适应性及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三农“金桥奖”项目奖一等奖
日前,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研究员领衔申报,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厚壳贻贝的环境适应性及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三农“金桥奖”项目奖一等奖。金桥奖是在科技部领导下,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旨在表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个人和项目,是我国技术市场领域的最高奖项。
作为我国海洋科教的桥头堡之一,浙江海洋大学长期致力于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与地方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由学校党委书记严小军带领的“希望之光”帮扶团集合了众多教授专家和学生志愿者为嵊泗县海岛山区的共同富裕事业贡献了卓越的“海大力量”。
在严小军的带领下,“希望之光”帮扶团成为嵊泗县人民政府聘请的首席科学家团队,对嵊泗贻贝全产业链提升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团队不仅常年派驻教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定点服务,更组织多支跨学科团队为嵊泗贻贝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浙海大方案”。他们围绕贻贝养殖环境改善、苗种提升、病害防控以及产品保鲜和精深加工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同时,还建立了嵊泗县贻贝科技小院,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帮扶工作,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希望之光”帮扶团通过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帮助当地养殖户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师生们每年赴嵊泗县科技扶贫超过1000人次,为当地海产养殖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其中,“厚壳贻贝的环境适应性及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经过12年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套贝类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范式和高水平数字管理模式。已在长江口外海域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厚壳贻贝养殖基地,厚壳贻贝养殖面积超2万亩,年产量突破20万吨,实现产值超10亿元,实现了“富民东海、科技东海”目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出版专著1部,制定标准2项,发表高质量代表性论文96篇。
除可观的经济效益,贝类养殖作为碳汇产业还产生了重要的生态效益。据核算,2020年度嵊泗县以贻贝为代表的碳汇养殖固碳总量达11934.32吨,平均每公顷每年固碳量为8.18吨,推动了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
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与成果的应用过程中,还培育了祁鹏志、何建瑜等青年科学家的成长,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的资助,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厚壳贻贝良种选育及厚壳贻贝海洋牧场的蓝碳贡献分析建立了创新型的人才团队。
在“产业 学科 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下,“希望之光”帮扶团建立了一个以核心专家领衔、学科团队发力的组织体系,是浙江海洋大学“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利用革命性的养殖新技术推动了嵊泗贻贝产业发展,凝聚了一批海洋人才,服务了地方百姓。推动产教融合,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培养了众多知海、爱海、兴海的优秀人才。
今后,“希望之光”帮扶团将继续为地方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为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和海岛山区共同富裕继续贡献海大力量。
上一条:宁波市科协来校调研交流 下一条:“耕海牧渔 借海图强”2023中国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峰会——海水养殖分论坛在嵊泗举行
【关闭】